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公司动态 >冷却系统优化:缩短200升塑料桶生产周期的工业试验
新闻中心NEWS

冷却系统优化:缩短200升塑料桶生产周期的工业试验

发表时间:2025-07-11

200升塑料桶(多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)的注塑或吹塑生产中,冷却系统的效率直接决定成型周期 —— 通常冷却阶段占总周期的50%-70%(约30-60秒),其优化核心是通过强化传热效率、减少冷却死角,实现周期缩短10%-20%的目标。工业试验需围绕模具结构、冷却介质参数及工艺匹配三个维度展开,以兼顾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(如尺寸稳定性、内应力控制)。

一、模具冷却水路的结构重构:消除传热瓶颈

传统200升塑料桶模具的冷却水路多采用“环形主水道+局部分支”设计,易在桶底圆弧过渡区、桶口螺纹等复杂结构处形成冷却死角,导致这些区域降温速率比桶身慢 30%-50%,成为周期瓶颈。工业试验中通过以下改进实现均温冷却:

随形水路设计: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镶件,在桶底、桶口等异形区域构建与塑件表面贴合的“仿形水路”,使水路与塑件的距离从传统的15-20mm缩短至5-8mm,传热面积增加 40%以上,例如,桶底的放射状肋条结构处,传统水路难以覆盖,随形水路可沿肋条走向布置,使该区域冷却时间从25秒降至18秒,且避免因局部过热导致的收缩不均。

分区控温系统:将模具水路划分为桶身、桶底、桶口三个独立回路,分别控制流量与温度。桶身为大面积平直区域,采用15-20℃的低温冷却水(流量8-10L/min)加速降温;桶口螺纹区因壁厚较厚(3-5mm),需提高水流速至12-15L/min 以增强湍流换热;桶底因接触模具型芯,易积热,可引入温差控制(进水18℃、出水≤25℃),避免水温升高导致的传热效率下降。

二、冷却介质的参数优化:提升传热系数

冷却介质的温度、流速及状态直接影响对流换热系数(h值),试验中通过介质特性调整可显著提升传热效率:

低温水与湍流强化:传统冷却多采用20-25℃冷却水,试验表明将温度降至12-18℃(需配套冷水机组),可使模具与塑件的温差从50-60℃扩大至70-80℃,传热驱动力提升约30%。同时,通过缩小水路直径(从12mm减至8-10mm)并提高泵压(0.4-0.6MPa),使水流速从1-2m/s增至3-4m/s,进入湍流状态(雷诺数 > 4000),h 值从 1000-1500 W/(m²・K) 提升至 2000-2500W/(m²・K),桶身冷却时间可缩短 8-10 秒。

气液两相流辅助冷却:针对桶口螺纹等深腔结构,单独引入气液两相流(压缩空气与冷却水的混合流),利用气泡在高压下的破裂效应产生局部扰动,增强边界层换热。试验数据显示,该技术可使螺纹区降温速率提升 25%,且因气流冲刷减少了水垢附着,模具维护周期延长至传统的2倍以上。

三、工艺匹配与动态调控:平衡效率与应力

冷却速率的提升需避免塑件因内外温差过大产生内应力(可能导致脱模后变形或开裂),试验中通过以下策略实现动态平衡:

阶梯式降温逻辑:初始阶段(0-10秒)采用快速冷却(水温12℃、高流速),使塑件表层快速固化(形成刚性外壳);中期(10-25秒)降低冷却强度(水温升至18℃、流速放缓),减少表里温差(控制在 30℃以内);后期(25秒至脱模)再次加强冷却,确保芯部温度降至热变形温度以下(HDPE60℃)。该模式相比恒速冷却,可在缩短8秒周期的同时,将塑件翘曲量控制在0.5mm以内。

脱模温度的精准控制:通过在模具型腔植入热电偶,实时监测塑件表面温度,设定脱模阈值(如55±2℃)。当温度达标后立即启动脱模程序,避免过度冷却(传统工艺常因经验设定导致多冷却5-10秒)。试验表明,该动态控制可使单模周期再缩短5秒,且因冷却充分,塑件后续收缩率稳定在1.2%-1.5%(传统工艺波动范围 1.0%-2.0%)。

四、工业试验验证:从单模到批量生产的效果

100200升塑料桶吹塑生产线的试验中,上述优化方案的协同效果显著:单模生产周期从原45秒缩短至36秒(降幅20%),单日产能提升约2500只;同时,因冷却均匀性改善,废品率从3.5%降至1.2%(主要减少了变形与气泡缺陷)。能耗方面,虽然冷水机组负荷增加约15%,但因产量提升带来的单位能耗反而下降8%,体现了效率与成本的平衡。

冷却系统的优化核心是通过“结构减阻(随形水路)— 介质增效(湍流与气液流)— 工艺适配(阶梯降温)”的三维协同,在保障塑件质量的前提下突破传热瓶颈,这一思路不仅适用于大型塑料桶生产,也为其他厚壁塑件的周期优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工业路径。

本文来源:庆云新利塑业有限公司http://www.sdqyxlslt.com/

联系方式
手机:15069256363
手机访问官网